Fork me on GitHub

准确率、精准率、召回率、F1,我们真了解这些评价指标的意义吗?

作者 | NaNNN
编辑 | 丛末

前言

众所周知,机器学习分类模型常用评价指标有 Accuracy, Precision, Recall 和 F1-score,而回归模型最常用指标有 MAE 和 RMSE。但是我们真正了解这些评价指标的意义吗?

在具体场景(如不均衡多分类)中到底应该以哪种指标为主要参考呢?多分类模型和二分类模型的评价指标有啥区别?多分类问题中,为什么 Accuracy = micro precision = micro recall = micro F1-score? 什么时候用 macro, weighted, micro precision/ recall/ F1-score?

这几天为了回复严谨(划去: 刁难)的 reviewer,我查阅了一些文章,总算是梳理清楚啦。在这里分享给大家,权当做个总结。今天要讲的主要分为以下两点:

  • 二分类模型的常见指标快速回顾
  • 多分类模型的常见指标详细解析

在探讨这些问题前,让我们先回顾一下最常见的指标 Accuracy 到底有哪些不足。

Accuracy 是分类问题中最常用的指标,它计算了分类正确的预测数与总预测数的比值。但是,对于不平衡数据集而言,Accuracy 并不是一个好指标。为啥?

假设我们有 100 张图片,其中 91 张图片是「狗」,5 张是「猫」,4 张是「猪」,我们希望训练一个三分类器,能正确识别图片里动物的类别。其中,狗这个类别就是大多数类 (majority class)。当大多数类中样本(狗)的数量远超过其他类别(猫、猪)时,如果采用 Accuracy 来评估分类器的好坏,那么即便模型性能很差 (如无论输入什么图片,都预测为「狗」),也可以得到较高的 Accuracy Score(如 91%)。此时,虽然 Accuracy Score 很高,但是意义不大。当数据异常不平衡时,Accuracy 评估方法的缺陷尤为显著。

因此,我们需要引入 Precision (精准度),Recall (召回率)和 F1-score 评估指标。考虑到二分类和多分类模型中,评估指标的计算方法略有不同,我们将其分开讨论。

二分类模型的常见指标快速回顾

在二分类问题中,假设该样本一共有两种类别:Positive 和 Negative。当分类器预测结束,我们可以绘制出混淆矩阵(confusion matrix)。其中分类结果分为如下几种:

  • True Positive (TP): 把正样本成功预测为正。
  • True Negative (TN):把负样本成功预测为负。
  • False Positive (FP):把负样本错误地预测为正。
  • False Negative (FN):把正样本错误的预测为负。

在二分类模型中,Accuracy,Precision,Recall 和 F1 score 的定义如下:

其中,Precision 着重评估在预测为 Positive 的所有数据中,真实 Positve 的数据到底占多少?Recall 着重评估:在所有的 Positive 数据中,到底有多少数据被成功预测为 Positive?

举个例子,一个医院新开发了一套癌症 AI 诊断系统,想评估其性能好坏。我们把病人得了癌症定义为 Positive,没得癌症定义为 Negative。那么, 到底该用什么指标进行评估呢?

如用 Precision 对系统进行评估,那么其回答的问题就是:

在诊断为癌症的一堆人中,到底有多少人真得了癌症?

如用 Recall 对系统进行评估,那么其回答的问题就是:

在一堆得了癌症的病人中,到底有多少人能被成功检测出癌症?

如用 Accuracy 对系统进行评估,那么其回答的问题就是:

在一堆癌症病人和正常人中,有多少人被系统给出了正确诊断结果(患癌或没患癌)?

OK,那啥时候应该更注重 Recall 而不是 Precision 呢?

当 False Negative (FN)的成本代价很高 (后果很严重),希望尽量避免产生 FN 时,应该着重考虑提高 Recall 指标。

在上述例子里,False Negative 是得了癌症的病人没有被诊断出癌症,这种情况是最应该避免的。我们宁可把健康人误诊为癌症 (FP),也不能让真正患病的人检测不出癌症 (FN) 而耽误治疗离世。在这里,癌症诊断系统的目标是:尽可能提高 Recall 值,哪怕牺牲一部分 Precision。

那啥时候应该更注重 Precision 而不是 Recall 呢?

当 False Positive (FP)的成本代价很高 (后果很严重)时,即期望尽量避免产生 FP 时,应该着重考虑提高 Precision 指标。

以垃圾邮件屏蔽系统为例,垃圾邮件为 Positive,正常邮件为 Negative,False Positive 是把正常邮件识别为垃圾邮件,这种情况是最应该避免的(你能容忍一封重要工作邮件直接进了垃圾箱,被不知不觉删除吗?)。我们宁可把垃圾邮件标记为正常邮件 (FN),也不能让正常邮件直接进垃圾箱 (FP)。在这里,垃圾邮件屏蔽系统的目标是:尽可能提高 Precision 值,哪怕牺牲一部分 recall。

而 F1-score 是 Precision 和 Recall 两者的综合。

举个更有意思的例子(我拍脑袋想出来的,绝对原创哈),假设检察机关想将罪犯捉拿归案,需要对所有人群进行分析,以判断某人犯了罪(Positive),还是没犯罪(Negative)。显然,检察机关希望不漏掉一个罪人(提高 recall),也不错怪一个好人(提高 precision),所以就需要同时权衡 recall 和 precision 两个指标。

尤其在上个世纪,中国司法体制会更偏向 Recall,即「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,任何罪犯都插翅难飞」。而西方司法系统会更偏向 Precision,即「绝不冤枉一个好人,但是难免有罪犯成为漏网之鱼,逍遥法外」。到底是哪种更好呢?显然,极端并不可取。Precision 和 Recall 都应该越高越好,也就是 F1 应该越高越好。

呼,二分类问题的常见指标和试用场景终于讲完了。咦,说好的快速回顾呢?

多分类模型的常见指标解析

在多分类(大于两个类)问题中,假设我们要开发一个动物识别系统,来区分输入图片是猫,狗还是猪。给定分类器一堆动物图片,产生了如下结果混淆矩阵。

在混淆矩阵中,正确的分类样本(Actual label = Predicted label)分布在左上到右下的对角线上。其中,Accuracy 的定义为分类正确(对角线上)的样本数与总样本数的比值。Accuracy 度量的是全局样本预测情况。而对于 Precision 和 Recall 而言,每个类都需要单独计算其 Precision 和 Recall。

比如,对类别「猪」而言,其 Precision 和 Recall 分别为:

也就是,

(P 代表 Precision)

(R 代表 Recall)

如果想评估该识别系统的总体功能,必须考虑猫、狗、猪三个类别的综合预测性能。那么,到底要怎么综合这三个类别的 Precision 呢?是简单加起来做平均吗?通常来说, 我们有如下几种解决方案(也可参考 scikit-learn 官网):

1、Macro-average 方法

该方法最简单,直接将不同类别的评估指标(Precision/ Recall/ F1-score)加起来求平均,给所有类别相同的权重。该方法能够平等看待每个类别,但是它的值会受稀有类别影响。

2、 Weighted-average 方法

该方法给不同类别不同权重(权重根据该类别的真实分布比例确定),每个类别乘权重后再进行相加。该方法考虑了类别不平衡情况,它的值更容易受到常见类(majority class)的影响。

(W 代表权重,N 代表样本在该类别下的真实数目)

3、Micro-average 方法

该方法把每个类别的 TP, FP, FN 先相加之后,在根据二分类的公式进行计算。

其中,特别有意思的是,Micro-precision 和 Micro-recall 竟然始终相同!这是为啥呢?

这是因为在某一类中的 False Positive 样本,一定是其他某类别的 False Negative 样本。听起来有点抽象?举个例子,比如说系统错把「狗」预测成「猫」,那么对于狗而言,其错误类型就是 False Negative,对于猫而言,其错误类型就是 False Positive。于此同时,Micro-precision 和 Micro-recall 的数值都等于 Accuracy,因为它们计算了对角线样本数和总样本数的比值,总结就是:

最后,我们运行一下代码,检验手动计算结果是否和 Sklearn 包结果一致:

import numpy as np
import seaborn as sns
from sklearn.metrics import confusion_matrix
import pandas as pd
import matplotlib.pyplot as plt
from sklearn.metrics import accuracy_score, average_precision_score,precision_score,f1_score,recall_score

# create confusion matrix
y_true = np.array([-1]*70 + [0]*160 + [1]*30)
y_pred = np.array([-1]*40 + [0]*20 + [1]*20 + 
                  [-1]*30 + [0]*80 + [1]*30 + 
                  [-1]*5 + [0]*15 + [1]*20)
cm = confusion_matrix(y_true, y_pred)
conf_matrix = pd.DataFrame(cm, index=['Cat','Dog','Pig'], columns=['Cat','Dog','Pig'])

# plot size setting
fig, ax = plt.subplots(figsize = (4.5,3.5))
sns.heatmap(conf_matrix, annot=True, annot_kws={"size": 19}, cmap="Blues")
plt.ylabel('True label', fontsize=18)
plt.xlabel('Predicted label', fontsize=18)
plt.xticks(fontsize=18)
plt.yticks(fontsize=18)
plt.savefig('confusion.pdf', bbox_inches='tight')
plt.show()

print('------Weighted------')
print('Weighted precision', precision_score(y_true, y_pred, average='weighted'))
print('Weighted recall', recall_score(y_true, y_pred, average='weighted'))
print('Weighted f1-score', f1_score(y_true, y_pred, average='weighted'))
print('------Macro------')
print('Macro precision', precision_score(y_true, y_pred, average='macro'))
print('Macro recall', recall_score(y_true, y_pred, average='macro'))
print('Macro f1-score', f1_score(y_true, y_pred, average='macro'))
print('------Micro------')
print('Micro precision', precision_score(y_true, y_pred, average='micro'))
print('Micro recall', recall_score(y_true, y_pred, average='micro'))
print('Micro f1-score', f1_score(y_true, y_pred, average='micro'))

运算结果完全一致,OK,机器学习多分类模型的常见评估指标已经基本介绍完毕。

参考文章

  1. 4 Things You Need to Know about AI: Accuracy, Precision, Recall and F1 scores
  2. Multi-Class Metrics Made Simple, Part I: Precision and Recall
  3. Accuracy, Precision and Recall: Multi-class Performance Metrics for Supervised Learning

阅读原文

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6aiq.com/article/1592791399730
本文版权归作者和AIQ共有,欢迎转载,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,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